我國城市規劃的階段如何劃分各層次基本內容
我國城市規劃編制的完整過程由兩個階段、六個層次組成,即總體規劃階段和詳細規劃階段;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城市總體規劃(含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中心區域規劃)、詳細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由于新的社會制度的實驗和與之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在思想、理論、技術、體系等方面均呈現了比較獨特的形態,是近代城市規劃的結束和現代城市規劃的開始。
擴展資料:
作為經濟結構變化的空間反映,物質規劃也發生了相應的轉型,即從增量規劃到存量規劃的改變。存量規劃是在限定總量的前提下解決建成區的各類現實問題,是經濟方式由外延式轉向內涵式、由粗放式轉向集約式的必然要求,其本質是對已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優化調整和再次利用。這種轉變意味著城市規劃已經進入了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型的階段,從大開大闔向精雕細琢提升。
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存量空間資源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空間載體,對存量空間資源的利用將成為完善城市結構、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城市規劃編制
百度百科-中國現代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歷程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出現、人類居住環境的復雜化,產生了城市規劃設計思想并得到不斷發展。特別是在社會變革時期,舊的城市結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生活要求的情況下,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和實踐往往出現飛躍。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設計學說散見于《考工記》、《商君書》、《管子》、《墨子》等典輔之中。《考工記》確定了“都”、“王城”和“諸侯城”的三級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區和道路系統等;《商君書》論述了某一地域內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農田土地分配的適當比例,以及建城、備戰、人口、糧食,土地等相應條件。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設計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設計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
戰國時期,列國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 ;三國時曹魏鄴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區的規劃方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都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了先導作用。
長安城的建設成就是唐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及于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宋開封城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榮頒發的詔書,有規劃地進行擴建的要例。后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延綿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漸廢弛。北宋中葉,開封城走向較為開放的街巷制體系,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城市結構形態。
元大都的規劃汲取了春秋戰國時期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說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設計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成為中國封建時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最輝煌實例。
在西方,在古希臘城邦時期已出現了希波丹姆規劃模式。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闡述了城市選址、環境衛生、坊際建設、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則,并提出了當時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紀社會發展緩慢,城市多以教堂為中心。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師阿爾伯蒂、帕拉第奧、斯卡摩錫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當時商業興盛和城市生活多樣化的城市理論和城市模式。
產業革命前的歐洲城市,除羅馬等少數城市外,一般規模較小。多數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都比較簡單,衛生條件也差。城市規劃設計多側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閉性強。城市規劃設計的內容主要著眼于道路網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學的組成部分。
產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大工業的建立和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的盲目發展,貧民窟和混亂的社會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研究對策,現代城市規劃設計學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學科主要由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城市建設立法、城市規劃合理四部分組成。
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理論始于人們從社會改革角度對解決城市問題所作的種種探索。19世紀上半葉,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繼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莫爾等人之后提出種種設想,把改良住房、改進城市規劃設計作為醫治城市社會病癥的措施之一。他們的理論和實踐對后來的城市規劃設計理論頗有影響。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霍華德倡導“田園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區域原則,倡導城市規劃設計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的學說。他們的學術思想對城市規劃設計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城市和郊區設計藝術概念》一書,總結城市發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規劃實踐經驗,可視為建筑師對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的開拓。隨后,越來越多的建筑師以及社會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等投入城市規劃設計理論的研究。
在19世紀,影響最廣的城市規劃設計實踐是法國官吏奧斯曼1853年開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規劃。盡管巴黎的改建,有鎮壓城市人民起義和炫耀當權者威嚴權勢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規劃將道路、住房、市政建設、土地經營等作了全面的安排,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響所及,科隆和維也納等城市也紛紛效法。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種建設實踐:英國一些先進工業家在建設工廠的同時,建設新的工人鎮。例如1851年工業家薩爾特建設了薩泰爾工人鎮,1887年利威爾建設了日光港工人鎮,形成所謂“企業城鎮”。這些實踐無疑促進了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等城市規劃設計理論的形成。至今,城市規劃設計仍是采取上面所說的舊城改建和新城建設兩種基本形式。19世紀90年代,西歐各國已逐漸形成以公共投資改進市政建設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結合的城市發展戰略概念。在德國有城鎮發展規劃工作的傳統,也有雛形的分區制規劃 *** 。這些都為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提供了有用經驗。
制定城市建設法規最初的目的是維持整齊、清潔、安定的城市環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國1848年制定《公共衛生法》,其中規定了住宅的衛生標準,1906年頒布《住宅與城市規劃設計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關城市規劃設計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國紐約1916年頒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區區劃法規,后來在1961年為適應新情況,修改成為區劃決議。實踐證明,城市建設和管理要有相應的法律體系,嚴格的城市建設法規可以提高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的質量。
20世紀以來,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科學技術長足發展,人文科學日益進步,價值觀念起了變化,這一切都對城市規劃設計產生深刻的影響。1933年的《雅典 *** 》概述了現代城市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應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規劃設計的任務,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理論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城市規劃設計家沒有舍棄《雅典 *** 》的基本原則,而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給予更新和補充,這就出觀了1977年的《馬丘比丘 *** 》。這兩個 *** 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規劃設計理論的總結,對全世界城市規劃設計都有相當的影響。
產業革命后,城市內部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促使人們從理論上研究城市的結構和形態,尋求更佳模式。
有人認為城市宜集中建設。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張充分利用技術成就,建造高層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發展,以求得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高的工作效率,這種思想被稱為城市集中主義。有人主張城市宜分散建設。美國建筑師賴特提出的“廣畝城市”認為城市應與周圍的鄉村結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頃居住2.5人,被稱為城市分散主義,這兩種城市模式影響甚廣。
此外,有人從城市功能要求出發提出各種城市布局形態,如“帶形城市”、同心圓式的環狀城市、楔狀結構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則從城市中各種系統的組織出發,宏觀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區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形態的關系;也有人從微觀上對構成城市的單元細胞進行剖析來研究城市的形態。
城鄉規劃法什么時候制訂的,什么時候開始實施的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共7章70條,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是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制定我國城鄉規劃編制歷史的法律。
概念分類
按行政層級分為國家級規劃、省(區、市)級規劃、市縣級規劃;按對象和功能類別分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按所覆蓋時間我國城鄉規劃編制歷史的長短分為長期規劃和短期規劃。
總體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城鄉規劃編制歷史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編制本級和下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制定有關政策和年度計劃的依據,其我國城鄉規劃編制歷史他規劃要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
專項規劃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定領域為對象編制的規劃,是總體規劃在特定領域的細化,也是 *** 指導該領域發展以及審批、核準重大項目,安排 *** 投資和財政支出預算,制定特定領域相關政策的依據。
區域規劃是以跨行政區的特定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對象編制的規劃,是總體規劃在特定區域的細化和落實。跨省(區、市)的區域規劃是編制區域內省(區、市)級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的依據。
國家總體規劃、省(區、市)級總體規劃和區域規劃的規劃期一般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縣級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規劃期可根據需要確定。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朝代
夏代 ( 公園前21世紀)對國土進行了全面的勘測,國民開始遷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點開始出現,并向城鎮方向發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遺跡表明,當時的城市設計已經有了一定的工程技術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臺技術的采用等,但總體上,在居民點的布局結構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學、水利學和居民點建設技術為以后中國的城市規劃思想的形成積累了物質基礎。
商代開始出現了我國的城市雛形。如商代早期建設的河南偃師商城,中期建設的位于鄭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盤龍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術,崇尚鬼神,這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城鎮空間的布局。而中國中原地區在商代就結束了游牧生活,經濟、政治、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都得到了較大發展,這期間興建了豐、鎬兩座京城。在修復建設洛邑城時則完全按照周禮的設想規劃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測定址,進行了有目的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城市建設,這是中國歷史上之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城市規劃事件。
春秋戰國時代的《周禮、考工記》則記載了關于周代王城建設的空間布局:“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時,《周禮》還記載了按照封建等級,不同級別的城市在用地面積、道路寬度、城門數目、城墻高度等方面的級別差異;還有關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關關系的論述。《周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都城建設規劃,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
戰國時代,《周禮》的城市規劃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戰,向著多中城市規劃布局模式發展。除少數國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國家都另辟蹊徑。如吳國國都就按照“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的規劃思想,充分考慮江南水鄉的特點,水網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暢,展示了水鄉城市規劃的高超技術。又如越國的有些小國則按照為《孫子兵法》國都規劃選址。
戰國時代豐富的城市規劃布局創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統治的制式規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現了《管子》和《孫子兵法》等論著,在思想上豐富了城市的創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經有關于居民點選址要求的記載:“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管子》還認為,必須將土地開墾和城市建設統一協調起來,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發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義在于打破了城市單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從城市功能出發,理性思維和自然環境環境和諧的準則確立起來了,其影響深遠。另一本戰國時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則更多的從城鄉關系、區域經濟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對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問題進行闡述。
中國城市規劃的發展
一、探尋城市規劃的本質屬性
(一)規劃“好”城市是根本目標
規劃就是對規劃對象未來一段時間的設想和安排,目標顯然是為了讓規劃對象變得更好。同理,城市規劃的目標是為了規劃建設好城市。然而,對于什么是好城市一直缺乏統一完善的評判標準。目前,“一線城市”、“花園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種城市概念都有具體的評判標準,但這些標準大多是從若干局部對城市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判,缺乏對城市整體的評判。當然,要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指標體系,去對每個城市進行評價也不太可能。
即便如此,基于樸素的感性認識,通過不同城市的對比,仍能定性的判斷哪個城市相對更好。盡管不同的人判定和選擇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不同,如:判定某個城市更好,卻選擇了另一城市工作生活,但大多數人選擇的城市一定不是一個差的城市,大多數人未選擇的城市,即便城市可能整體較好,也一定具有明顯的讓人不得不放棄的理由。
大多數人的選擇可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通過一段時期內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的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的排名靠前城市的 *** ,分析其具有的共同特征,可以得出好城市的一般標準。一是城市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世界上沒有不存在“城市病”的城市,只是問題有多有少、有輕有重,而較好的城市一般沒有明顯的重大短板。二是較好的城市一般都具有至少一項在某一區域或領域領先的方面,且仍在不斷發展完善。
上述標準可以概括為“一俊遮百丑”和“木桶效應”,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規劃師能夠在認識到理性有限性的情況下,以個人或團隊理性的閥值為限,重點在上述兩方面提出規劃解決方案,并保證按規劃推動實施,在漫長的城市生命周期內,不斷累積好的發展成果,解決城市短板問題,城市將日益趨向于理想中的好城市。
(二)可實施是規劃的根本價值
規劃因政治家的選擇而誕生發展,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決策者,政治家對城市的發展建設起著核心作用,規劃師一般只起到專業參謀者的作用。城市規劃的價值在于得到充分實施,再優秀的規劃方案得不到實施也只能是“圖上畫畫、墻上掛掛”,而城市規劃的決策執行者是政治家。因此,城市規劃要發揮作用,離不開政治家的支持,規劃師要懂得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政治運行的基本規律,在堅持公共利益優先的價值導向,以及規劃專業理念的前提下,當好專業參謀,引導并規范政治家不合理的短期政治沖動,與政治家一起共謀城市發展建設,而不是站在政治家的對立面,做向權力講述所謂真理的規劃憤青或百忍成鋼、逆來順受的規劃怨婦。
政治家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施政目標,追求簡單高效,喜歡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動具體工作以達成目標。“田園城市”方案正是由于符合政治家的這些要求才能夠被選中,并在若干城市中得到探索實踐,使得現代城市規劃得以誕生發展。中國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樣源于市場經濟發展的政治需要,但在控規發展過程中,規劃涵蓋內容日益增多,管理工具愈發復雜,管理效率低下,越來越偏離了政治家的要求,才催生了以“三區四線”管理為核心抓手的國土空間規劃變革。
政治家的特點決定了公共政策要簡單可行、目標清晰,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同樣要具有上述特征。如果將規劃布局方案視為城市規劃的主要目標,當前城市規劃一般均具有清晰的目標,但都缺乏保證目標實現的簡單可行的具體方案,在可實施性上存在較大不足。在這方面,發展規劃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可供學習借鑒的樣板,城市規劃可通過強化制度設計完善實施保障措施,將規劃目標分解為若干具體項目或工作,按計劃推動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保持跟蹤,定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進行修正,確保規劃得到有效實施。
(三)統籌平衡是規劃的根本任務
城市因人類聚集而形成,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隨著不同人群的集聚,必然會分化成多種利益集團,城市將不得不面對為誰而建和發展紅利如何分配的問題。理想的分配結果是實現帕累托更優的均衡狀態,但現實生活中帕累托更優并不存在,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使城市逐步趨向于帕累托均衡的狀態,理應是城市規劃的根本任務。
首先,要統籌城市規劃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既不能為了效率將規劃局限于專業精英人士的游戲,也不可能為了公平而實現全面的公眾參與。將民主集中制引入城市規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參照醫學、法律等學科,在規劃教育上按照統籌規劃師、行業規劃師(文教體衛等)和社區規劃師分科,行業規劃師作為各相關行業的 *** 人,社區規劃師 *** 各社區的訴求,由統籌規劃師構建類似于倡導式規劃的協調機制,促成各方均接受的規劃方案。
其次,要在理性與現實間實現平衡。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試圖用完全的理性編制城市規劃是不可能的,但理性不可或缺,不能因為理性有限而退到理性無用論的另一極端。規劃師既要注重理性,又要承認人理性的有限,通過合理確定規劃目標,用有限的理性解決能夠解決的城市問題,對于人的理性難以企及的宏觀長遠問題,規劃可以指明發展方向并通過制度設計,劃定城市發展的負面清單,避免城市無序發展,為市場預留多樣向好的廣闊發展空間。
最后,要在城市發展與公共服務和生態間取得平衡。發展是城市經濟的基本職能,只有發展好的城市,才會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促進人類向城市集聚。但發展受到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承載力的限制,平衡好城市發展與公共服務、生態的關系,才能保證城市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具體到城市規劃上,就是要協調好工業、辦公和居住,與文教體衛、道路、市政和綠地等用地之間的規模關系,既要保證規劃各類用地規模的遠期平衡,又要保證規劃實施時近期各類用地的統籌協調。
二、未來城市規劃的發展思路
(一)正向引導與負面清單
受到人的有限理性限制,規劃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需要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開展有效工作。按照“好”城市的標準,城市規劃既要強化城市的潛在優勢,又要避免產生嚴重的城市問題。據此,城市規劃可集中力量在正向引導和負面清單兩方面重點突破。
在正向引導方面,城市規劃的目標就是要逐漸累積強化城市優勢。可通過對比、分析等 *** ,研判城市在某一區域、某一領域具有的潛在優勢,找出競爭城市和標桿城市,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定位和重點工作,通過城市規劃有計劃的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使城市至少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區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增強城市的吸引力。比如:深圳特區初期在編制規劃時,通過與香港進行對比分析,將制造業、毗鄰香港的羅湖區作為集中力量打造的產業和區域,不惜以犧牲特區外區域的規劃管理為代價,產生了特區內和特區外“兩個深圳”的問題,雖然過于強調理性的集中,而未兼顧整體的平衡,但也不失為城市規劃在正向引導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負面清單方面,首先要分析城市現狀存在的若干重大問題,通過規劃研究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積極推動規劃有效實施,逐步解決問題,補足重大發展短板。同時,對于大量的既無潛力優勢,又不存在也不可能產生重大問題的一般區域、一般事項,可通過規劃審批制度的改革創新,劃定城市發展的負面清單,建立全社會的誠信監管體系,負面清單以外的事項,規劃重點關注事前備案,事后追責、改正等關鍵節點、重要事項的管理權,建設單位可自行按規劃實施,規劃管理不再投入過多精力。
除此之外,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規劃還應組建信息收集、動態跟蹤部門,既密切關注競爭城市和標桿城市的最新發展動態,也動態監測本城市的發展情況,定期進行動態評估,及時調整完善規劃方案,監督規劃實施狀況,保證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
(二)新技術與價值取向
傳統的城市規劃是一項經驗性很強的工作,相關規范、標準來自于前人經驗的總結,工作方式類似于老中醫診病,此類工作的難點在于如何獲取和學習大量的經驗數據,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算力,計算機就能做的比人更好。隨著國內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計算機算力的提升、各地成立數據管理部門和新基建的全面推動,人工智能獲取城市經驗的相關數據將更加方便,全面超越人類規劃師將在短期內成為可能。國內吳志強團隊的“城市樹”系統,在此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成功探索,并在實踐中得到了一些應用。
馬克思曾說“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大量規劃學者意識到城市規劃過于注重經驗的問題,嘗試將數學分析引入城市規劃,構建了大量的城市規劃分析模型,但大部分分析模型是基于結論已定前提下的牽強附會,不具有科學價值。即便城市規劃具有運用數學,成為科學的潛力,受限于人類有限的理性,也不可能具有運用數學分析全部城市問題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算力理論上是具有無限提升可能的,人工智能的基礎就是數學,理論上能夠用數學解決的問題都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如果城市規劃成功數學化,將進一步加速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領域的運用。
也就是說,不論是基于傳統的經驗、還是理性的數學分析,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和算力,人工智能都能做的更好。只是受到當前技術水平的發展,以及行業壁壘的限制和交叉人才的缺乏,人工智能技術尚未在城市規劃中得到廣泛推廣和運用。歷史已無數次證明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以智慧燈桿、光伏道路為代表的新型建筑設施,以裝配式建筑、無聊公司多層地下隧道為代表的新型施工工藝等,都將對城市規劃引起重大影響。因此,規劃師必須重視新技術,這也是規劃教育內部分科,統籌規劃師需強化學習的重點內容。
人工智能能夠幫助人類提升理性的能力,卻無法代替人類在遇到倫理價值沖突時該如何做出判斷?而在日常生活中,倫理價值沖突是大量存在的,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均需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在各類人文社會學科中,大量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公平正義、倫理選擇、價值序列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然而,脫身于工程建設領域的城市規劃,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對倫理價值教育重視不夠。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大量的規劃師將從繁雜的技術工作中解脫出來,需要規劃師加強倫理價值理論的學習,強化倫理價值判斷能力和沖突處理能力,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城市規劃倫理價值判斷上,保證城市社會健康發展。
(三)制度設計與評估實施
實踐證明將城市規劃的核心定位于“空間的合理安排”是不準確的,是仍受到傳統工程技術思維限制下的城市規劃思想。當前,城市規劃是一項公共政策已被廣泛接受,然而公共政策的核心是政策制定或制度設計,那么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其核心工作應該是“基于推動空間合理安排的制度設計”。當然,空間布局方案仍是制度設計必不可少且獨具特色的篇章,相當于城市規劃這一公共政策的目標,但規劃工作的重點還應包括推動布局方案得到實施的一系列指標、重點工作、保障機制、監督考核等內容。
受到知識教育背景的限制,現代中國規劃師普遍欠缺制度設計的技能。制度設計是一項遠比空間布局方案復雜而重要的工作,當前城市規劃暴露出的大量問題實質是實施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的規劃師進行制度探索創新。筆者通過大量學習和實踐,初步探索總結了解決用地供給不平穩問題的用地供應配比掛鉤制度,解決土地低效利用的地均產值與新增用地供給掛鉤制度和房產空置收稅制度,以及容積率轉移制度、人地掛鉤制度等。規劃師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制度設計上來,通過實踐不斷探索豐富各項制度設計,形成完善的規劃管理制度工具庫,保證規劃有效實施。
規劃有了合理的目標、有了制度工具庫,更需要在實際執行時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避免實施走樣。理想的城市規劃應形成類似于計算機語言中的“when if”句式,輔助決策甚至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自主規劃決策。即:當碰到哪種情況時,可采取哪些制度方案解決。如:當一條道路連續擁堵超過3個月,應立即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可選擇啟動周邊道路建設、限制車輛使用措施或完善公共交通等若干解決方案,但究竟采取那個方案,需要規劃師在動態監測的過程中,對現實情況進行評估,從而選擇更加貼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現代城市規劃自誕生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但中國城市規劃始終未能找到學科的內核,規劃理論一直奉行“拿來主義”,不斷學習模仿國外理論成果,不斷從建筑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中引入相關理論。隨著中國本輪國土空間規劃改革的不斷深化,規劃師若不快速找到城市規劃的核心競爭力,城市規劃將成為一門低門檻、誰都可以做的行業,迫切需要全體規劃師共同努力,準確找到中國城市規劃的未來發展方向,并不斷推進規劃理論實踐的全面發展,探索形成城市規劃發展的“中國模式”。
評論已關閉!